在文博會現場展臺上,繪畫大師齊白石的名作元素和潮流文化的波普元素,共同出現在了同一個帆布包上,這個名叫“石在有趣——齊白石主題”的國潮帆布包,不僅體現了兩個時代文化的融合和撞擊,也是個性化定制文創產品的一個縮影。

定制化服務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創產品領域,在本次長三角文博會上,韻文博鑒帶來了大量基于“文物加APP”十萬文物大數據的文創商品,其中不乏個性化定制的元素。
“文物加App是國內的首個打破博物壁壘、以文物數據為核心的App,我們的文物不再以博物館來區分,而是通過文化演進、工藝傳承等元素來聚合,所以可以梳理出很多有趣的文化主題和文化線索,以此發掘有共性的一些文化元素,這樣文創設計會更加富有主題性和系列性。”韻文博鑒產品總監周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例如,今年韻文博鑒分別與恭王府博物館、敦煌文創聯合,近日與敦煌文旅、恭王府合作,圍繞“敦煌”、“恭王府”、“天下第一福”等國內頂級文化IP,展開從文化解讀、傳播到文化產品輸出的全面開拓,并推出國潮IP產品。目前,韻文博鑒已積累了超過3萬的數字文物圖像信息、1000多位合作非遺大師、350多家合作授權博物館。
周利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文物加App提供了兩種定制化方式,一種是基于文物加App的高清文物素材圖片庫,消費者可以直接選用這些素材去定制自己喜歡的產品,“比如消費者可能喜歡《富春山居圖》局部的某個素材,就可以把它放大節選,定義成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再添加一些個性化的元素。”
同時,文物加App也會基于文物數據,梳理出一些有意思的文化脈絡,定期推出一些文化主題,然后將其游戲化,消費者可以觀看動畫游戲,了解各個元素背后的背景故事,這些文物背后的發掘經歷、工藝細節等,都會以彈幕的形式來解釋,消費者可以自行搭配這些元素,再加上個性化的簽名,一鍵定制到家,形成了一個從元素解讀到游戲體驗,再到實際產品生產的過程。
“定制產品的用戶反饋很不錯,用戶都比較愿意去主動傳播分享,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個性產品。”周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所以想要做定制化文創產品,是因為剛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通過調研發現了博物館的一些痛點。
“雖然這兩年文創市場在蓬勃發展,但存在著同類低質的問題,消費者購買文創,更多是出于‘顏值即正義’的心理,其實并不關心文創產品上附著了多少文化元素、背后有怎樣的內容。而博物館做文創其實并不是只想賣商品,而是更想通過這些商品來傳達背后的中國文化符號。”周利表示,韻文博鑒基于盛趣游戲自身在游戲化方面的優勢,將文化以創新、潮流的方式融入生活中,更加注重文化的創意性、參與性和傳播性,最終讓消費者實現文化認同和審美提升。
更多的主體,更多的IP可能性
除了在文創領域先行的博物館以外,更多文化主體也開始發力文創,例如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擁有大量古籍藏書的優勢,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IP。上海圖書館在今年最新開發了“徐家匯藏書樓”系列產品,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一系列的文創新品通過“花樣”“幾何”“生機”三個品類,來演繹徐家匯藏書樓的經典建筑元素與西文古籍珍藏,例如“螢窗耳語”耳墜和“舊日韶光”浴巾的設計元素來自于藏書樓中跨越百年的西洋琉璃花窗,“幾何原本”尺規套裝和“子曰”鑰匙扣的靈感則來源于《幾何原本》和《中國智慧》兩本古籍。

皮影、木雕、香包、扎染、剪紙、刺繡……飽含歷史積淀和人文傳承的非遺文化,是文創IP開發的又一個細分領域。本屆文博會上,也出現了大量非遺主題的文創產品,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帶著四十余件斑錫作品參展, “斑錫技藝”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則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印制工藝——木版水印技藝,自主選輯雕印的木版水印箋譜《朵云詩箋譜初集》,共收入箋圖一百九十幅,展示在文博會現場。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從2019年至今,韻文博鑒簽約了近千名非遺傳承人,用自身數字化技術優勢、文化IP運營的經驗,幫助非遺傳承人挖掘文化資源,例如,韻文博鑒與甘肅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圍繞甘肅省非遺文化資源進行全面商業化推進,推出多款非遺定制產品,一年內幫助當地皮影、剪紙、香包等多個非遺項目實現了銷售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