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形成,跨越浩瀚大海,將中國與世界連接起來。至今,南京仍保存著大量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以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4處史跡最為典型,并已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
令人不解的是,南京不靠海,為何有這么多“海絲遺產”?南京大學賀云翱教授對此解釋說,從古代一直到現代中國,南京與海洋的關系、南京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南京雖然不臨海,但擁有“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古代各類海船均可駛入;同時,南京也是中國“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六朝和明初,中國歷史上兩個海上交流頻繁的時期,均建都于南京,奠定了南京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在昨天舉行的2019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上,南京、寧波、北海、廣州四個城市就“海絲”史跡保護情況做交流。會議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從東吳造船到七下西洋
史料記載,南京最早的初具規模的航海活動發生在三國時代的東吳時期,船隊多是有組織的使船和兵艦,這一時期也是南京進行海上絲綢之路的初創期。這一時期,石頭城臨江一面有重要的水上碼頭“石頭津”,是當時長江沿岸最熱鬧的碼頭之一,江邊停泊的中外船只數以千計。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肇始于秦漢,發展于六朝。六朝時期,是南京“海絲”的第一個高潮,第一次真正把航海活動從民間的經濟文化活動上升為國家行為,航海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南京地區大型墓葬中,經常發現一些珊瑚、琥珀、綠松石等裝飾品,以及各種來自羅馬、波斯的玻璃器,來自波斯的薩珊銀幣等,反映了當時南京與各國交流往來的頻繁。
明朝初年實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朝貢貿易”,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發展到高峰。研究統計,明洪武年間,定都南京的明王朝外派使臣達57人次,各國來南京的使臣達183人次;永樂年間,出使61人次,各國來使318人次,許多國家與當時南京的往來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
公元15世紀初,明王朝組織的鄭和七下西洋航海壯舉,使南京再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始發港,同時西端港口拓展到了非洲東岸,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由單向到多向,由線狀到網狀的嬗變過程,是海上絲路南海航線拓展的頂峰,也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探索時代的壯闊序幕。
現存最大的船廠遺址
正因為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特殊的地位,南京于2012年被列入中國“海絲”遺產申遺城市。2016年,國家文物局明確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洪保墓、鄭和墓4處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為首批申遺點。
其中,龍江船廠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面積最大的古代打造航海船只的船廠遺址,最有價值的是當年遺留下的三條“作塘”,即造船船塢。2003年,南京市博物館對其中第六作塘進行了考古挖掘,清理出各類造船基礎設施34個,出土了舵桿、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各類文物1500余件。
而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動,吸引了東南亞、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的“萬人來朝”。其中,浡泥國王墓是南京現存唯一的外國國王墓,見證了15世紀初中國依托海上絲綢之路所開展的官方交流活動。
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主要領導成員,洪保墓出土的壽藏銘直接記錄了墓主人洪保參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動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印證了相關的歷史文獻記錄。
鄭和墓在江寧谷里牛首山南麓,墓壙為長方形。墓前臺階有4組7層28級,寓意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遍訪近40個國家和地區。
此次會議上,26個聯盟城市攜手共推“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作為重要節點城市,如何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挖掘獨特的歷史人文內涵,南京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