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男,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提起陳忠實,人們自然會想到許多與他相聯系的“關鍵詞”——著名作家、陜西、白鹿原、茅盾文學獎……是的,長篇史詩巨作《白鹿原》讓他收獲了“茅盾文學獎”桂冠,也讓他一舉成名,堪稱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更是中國作家當中,鐘情于農村題材、關注農民生存狀況之人。
陳忠實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敦厚。他那溝壑縱橫的皺紋就如同土地一樣,很接地氣;他那敏銳的眼睛如同窺視鏡,能夠看透人性的內心;他那一口陜西的鄉音,讓人感到親切。他出生于農民之家,一生與農村有緣。因為家境的貧困,父親供不起兩個上中學兒子的學費,于是,陳忠實被迫休學一年。這一次休學,對他今后的高考落榜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高考落榜的那段日子里,苦悶、煩躁折磨著年輕的陳忠實。
面對迷茫困惑中的陳忠實,父親卻對他說:“當個農民又如何!天底下那么多農民不都活著!”這句話,振聾發聵般讓陳忠實驚醒,并得以讓他在人生遭遇的第一次挫折后,振作精神,重新上路。
陳忠實在鄉村當起了民辦教師,這樣一來,他在夜晚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自己喜愛的文學創作。在一間墻壁上寫著“但求耕耘,不問收獲”的破屋里,在一個用草繩捆著腿兒的破桌子上,在一個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燈下,陳忠實讀書寫作,用文字寄托著情感,抒寫著文學的夢想。
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遭受打擊的特殊環境下,陳忠實剛剛燃起的文學之火被澆滅了。不得已,他像億萬農民一樣,開始了他的農村歲月。翻地、拉車、割麥、打場,繁重的體力勞動讓他品味到了生活的艱辛,在與淳樸、善良、勤勞的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漸漸了解了農村,理解了農民。這些農村生活的積累成了他日后文學創作的寶貴財富。
改革開放,對于陳忠實來說,就是“文學當作一個事業來干的時代來了”。也就是那時,他成了專業作家,進入了全新的文學創作期。為了寫《白鹿原》,陳忠實遠離喧囂的文壇,放棄當領導的機會,躲到鄉下老家,一沉就是六年。小說的創作是艱苦緩慢的,兩年的前期準備——查閱縣志、資料搜集、走訪鄉村。從醞釀構思,到人物描寫、語言推敲,陳忠實完全進入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這位從黃土地走出來的作家,默默地把對鄉土的熱愛、民族命運的思考,都寫進他的文字里,展示著波瀾壯闊的農村歷史畫卷,也讓陳忠實額頭上的皺紋如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萬字的《白鹿原》終于完稿。一經問世,它就如同一顆原子彈一樣爆炸在中國文學的天空,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
當一時洛陽紙貴時,陳忠實并沒有沾沾自喜。對他來說,《白鹿原》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他對自己農村歲月的回顧。
《白鹿原》之后,陳忠實并沒有再寫這樣的長篇小說。有人不理解地說:“憑著陳忠實三個字,隨便寫點東西,都很賺錢。”可是,陳忠實卻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創作底線,在他看來,沒想好,就不會去寫一些敷衍之作。正如陳忠實所說:“作家要守住心靈,服從內心的召喚。”
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因病去世,享年73歲。陳忠實走了,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想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