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一直延續著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的鄉村…
一個逐漸被人遺忘的“世界盡頭”…
就是在這片人口稀少、耕田廢棄、房屋閑置的地方,卻因一個藝術祭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藝術家馬巖松作品《鏡池》 (清津峽觀景隧道改造項目)
從“被遺忘的角落”到“大地藝術的天堂”
位于日本北部的越后妻有,包括200多個村莊,76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日本最偏僻的鄉村,這里也是川端康成《雪國》的原型。
越后妻有距東京大約兩個小時車程,背靠著連綿的山脈,面朝日本海,擁有典型的日本原風景——里山地景。
在日文中,越后妻有正意為“被白雪覆蓋著的村落”,“妻有”更有遠方、盡頭之意。川端康成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回憶,越后妻有是一個“寒風從西伯利亞越過日本海刮來”的地方。這里暴雪成災、人口稀少,高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們紛紛離開越后妻有。
2000年開始,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發起了以“人類屬于大自然”為主題的藝術節——“大地藝術祭”。他們將越后妻有760平方公里的山村和森林變成藝術的舞臺,重新探討現代和傳統、城市和鄉村的關系。
藝術家們進入鄉村社區,與村里的老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義工一起,以農田作為舞臺,藝術作為橋梁,以此希望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切身感受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聯系。

草間彌生作品《花開妻有》
除了帶來美觀與發展,藝術家們對越后妻有也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廢棄的房屋,被遺忘的學校、梯田,紛紛被改造變成新的空間,推動了越后妻有的經濟發展,原本讓政府頭疼的事,意外而驚喜地成了減緩壓力的經濟來源。藝術正以超出自身的意義,回饋給這片大地更多無以名狀的驚喜。
2000年第一屆藝術祭上,Kabakov夫婦的作品《棚田》是農田主人福島一家的農作剪影。起初并不支持藝術祭的福島先生,因為最后的作品是一家人的剪影而最終同意,這也變成藝術節非常著名的場景。視覺錯覺而對應的詩句寫的正是一年四季農民的耕作。

伊利亞和艾米莉亞·卡巴科夫作品《梯田》
從枯槁的鄉村到溫潤的旅游目的地
每三年一屆的“大地藝術祭”,成功的給越后妻有重新注入了活力,枯槁的村落又變得溫潤美麗起來。對當地村民而言,藝術祭給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藝術在這里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在藝術家和村民的共同創作下,與自然共生是一件極其美妙的體驗。
同時,隨著藝術節的舉辦,越后妻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例如2015年第六屆藝術祭帶動了周邊110個村落參與,根據日本經濟研究所數據,經濟效應達50億日元。其間,有51萬人來此參觀游覽,僅從門票和周邊商品販賣上,藝術祭就覆蓋了自身運營成本的80%。
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為當地帶來了公共和私人收入的提升。每屆藝術祭后,部分適于保存的優秀作品將在此駐展,成為鄉村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截至2018年,7屆的藝術祭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藝術家,在這里創作了超過1000件藝術作品。

行武治美作品《再構筑》
目前,越后妻有藝術祭已從商業角度收獲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當地老齡化問題嚴峻的社區。從本屆策展來看,藝術祭希望進一步拓展藝術在鄉村復興議題上的討論空間。通過反思城市化帶來的均質空間,促使人們回望鄉村,重新體驗鄉村的生活形態。
越后妻有藝術祭的成功不是孤例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獲得認可后,該藝術祭的發起人、國際策展大師北川富朗又在工業廢島瀨戶內海諸島創辦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同樣大獲成功。
一開始瀨戶內海這些島嶼不過是日本眾多島嶼中平凡普通的一員,但在快速工業化時期被重度污染,導致自然環境惡化,漸漸衰敗下去。但也許正是因為其爆發出的一系列問題,才令許多設計藝術家們關注到這一領域,利用藝術與自然結合,對其進行鄉土改造,重新煥發活力。

田島征三作品《繪本與果實美術館》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的到來連結了這些孤島,讓來自全球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用藝術作品把溫情和詩意重新帶回這片海域。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例如19世紀工業革命后,以煤礦和造船業為命脈的工業大城紐卡斯爾和蓋茨黑德,因保守黨上臺改變政策、重工業衰落逐漸蕭條,人口紛紛外遷,一場大火也將蓋茨黑德燒得精光。
政府急需振興這個古老的工業大城,讓城市居民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安東尼‧葛姆雷正是以歷史背景為靈感,選用配合了當地沒落的煤礦業鑄造的鋼鐵為原料,以天使的外形隱喻希望,創造了超大型雕塑《北方天使》。這對于當地居民來說是很受鼓舞的。

之后因為這個地標的出現,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工作機會,間接改善了人口外流狀況,降低了失業率,解決了不少社會問題。
公共藝術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盡管每屆藝術祭都會嘗試不同的新的主題類型,但越后妻有的主題卻始終聚焦在遠離城市的鄉間與藝術邂逅所產生的場所性與公共性上。越后妻有藝術祭的成功,說明了公共藝術并不只屬于現代化的城市,也屬于自然和鄉土文化。

詹姆斯·特瑞爾作品《光之館》
有人認為,國際藝術節并不只是把國際團隊和作品都空降到另一個國家這一種模式,而是可以因地制宜深耕發展。盡管當代藝術家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城市,他們也可以回到自然和鄉村去創作藝術,并通過藝術令更多公眾去回歸自然和認識鄉村。
公共藝術介入城鎮公共空間,以區域的景觀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可以為城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人脈資源和投資環境條件。

中國藝術家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
公共藝術以城鎮家具的形式介入城鎮空間,將城鎮功能設施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創作出富有個性的城鎮功能設施,為城鎮贏得榮譽,給民眾提升了自我確認感。通過公共藝術活動或作品,有利于為城鎮留存共同的文化記憶,形成區域的文化認同。
越后妻有和藝術的碰撞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藝術的注入為越后妻有帶來的可視的改變,而這場藝術和鄉村的結合,也給世界帶來了新的理念,借由藝術家的眼光重新發現當地的魅力并影響這里的居民,激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重建家園的活力。

其實在世界的很多角落,相較于燈光炫彩的大都市,鄉村才擁有著最真實悠長的文化,藝術在各種層面其實更應該深入下去,飄在上空的仰視感固然是好的,但只有真正落實在腳下的,也許才會迸發出更多的精彩。